城市,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是人類社會走向文明的重要標志。千百年來,城市的發展演變,忠實記錄著人類生活軌跡的延伸、擴張以及生活方式的變遷。
《激活城市動能:存量時代的設計探索》專輯正是帶著空間價值創造和研討的初衷,期望通過不懈的設計實踐與努力,探索未來設計激活城市動能的更多可能性。

本專輯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輯:商業升級
·第二輯:文化空間更新
·第三輯:工業遺址再造
本期為大家介紹的是第三輯——工業遺址再造。J&A立足于城市發展,通過分析相關優秀案例,進一步總結多年來對城市更新的思考、探索和實踐,希望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在歷史與人文中,激活城市動力
工業遺址再造
改革開放四十年間,高速的城市化發展促進了城市內部的更新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當前,工業時代已漸行漸遠,曾經見證了城市工業發展的大量工業遺產存在著不同的命運,或被拆除,或是功能更新、改為他用。
城市工業遺址一般都集中在城市中心區或城市邊緣,且大多為傳統制造企業,由于城市建設用地發展、城市產業結構調整等原因,原有產業已無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
城市舊工業區面臨著產業衰落、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挑戰,但同時也具有優越的區位及交通條件、工業文化歷史積淀深厚,以及空間可塑性強等特點。因此,城市舊工業遺址的更新改造在區域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對城市功能的補充及區域空間環境改善等方面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和必要性。
01
城市更新與歷史空間的思辨
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大發展,城市急劇擴張,隨著城市化建設速度狂飆猛進和城市內部功能的不斷升級改造,這一時期,人們對待荒廢的舊工業建筑多是采用簡單拆除、推倒重來的方式。
所謂的改造與利用基本是處于經濟實用性的考慮,帶有臨時和商業運作性質,相當一部分改造對舊工業建筑體本身多有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上海煤氣廠”(遠東最早的煤氣廠,1865 年點亮第一盞煤氣燈)改造時兩個碩大無比的儲氣罐(全由手工鉚接),最后被當作廢品拆賣。

2000年至今,我國城市化步伐加快,政府部門開始關注歷史建筑再利用這種具有生命力的建筑實踐活動。北京、上海、廣州、大連等城市成為歷史建筑再利用比較活躍的地區。北京798藝術中心,上海蘇州河沿岸舊廠房、舊倉庫的成功改造,引領了失去生產功能的產業類建筑再利用為藝術中心的浪潮。


目前工業遺址改造大多還停留在工業廠房的改造思路上,從整體來看往往只注重對遺產本體的保護,忽視了其他組成部分,并且因對工業遺址的價值認識不清,很容易造成對價值載體保存不全面的情況,或者對現有的工業遺址進行符號化的簡單重組堆砌,缺乏整體的系統規劃,破壞了工業文化的整體性。
02
如何激活城市工業遺址
對待工業遺址,“保護”和“更新”是兩個基本核心與態度。“保護”是對原有歷史沉淀、文化印記、空間特征、空間肌理、立面風貌等做最大程度的保留和修復,保證歷史文化記憶的傳承和發展;“更新”則是要從城市發展出發,適應新的業態變革和商業生活的需求,推動空間復興,從而催生新的可持續發展生機。

因此,J&A認為不能把工業遺址改造僅作為一件設計作品來看待,而要把它看做當下整個社會的商業產品來全盤考慮。設計師的注意力不再單單集中在建筑的歷史價值,而是更多地關注文化傳承、商業價值、低碳環保以及對可持續發展的貢獻等等方面。
架設一條連接現在和過去的橋梁
在《世界文化遺產公約》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寫到:“文化的認同性是一種歸屬感,它是由城市體形環境的許多方面引起的,它們使我們想起當今的世代與歷史的過去之間的聯系”。
盡管時代變遷,往昔不在,但是這個社會依然留給我們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通過工業遺址再造,架設一條連接現在和過去的橋梁,讓那些曾經為社會進步立下汗馬功勞的舊工業建筑,能夠以另一種身份和姿態再次回到歷史舞臺。

”上海陸家嘴尚悅灣中心”位于上海老船廠舊址,始建于1862年的上海船廠,曾是中國現代工業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記錄了中國造船業的發展史。
在寸土寸金的陸家嘴商圈,如何打造一座結合歷史文化及現代商業特點的購物中心,是空間設計著重考慮的要點。最終,設計團隊結合該地區的歷史文化背景,營造了一個帶有豐富造船工業氣息的中高端大型綜合購物中心,令購物者如同置身于一艘時尚、現代又充滿藝術創意氣息的游輪。



避免更新功能的單一性
隨著商業綜合體的蓬勃建設,大量商業出現嚴重同質化的情況,雖然很多開發商認識到這一點,但在商業物業翻新時仍將關注點僅停留在裝飾和簡單的功能置換上。而設計所要解決的絕不只有裝飾升級,還包括對城市在地文化的重現、商業經營模式的改變、生活品質的提升等。
工業遺址與商業升級的結合剛好符合商業獨特性的需求,一方面改造后不再成為城市環境建設的負擔,另一方面既能滿足城市擴張與更新需求,且本身也能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為城市經濟注入多樣性與獨特性。


“上海力波啤酒廠”改造為“產城綜合體——上海·力波”的蛻變就是比較成功的案例。在保留原有街區風貌、廠房空間和歷史痕跡的基礎上,從城市及社區兩個不同尺度需求上進行了業態策劃:力波啤酒博物館、體驗中心、AI智慧文化科創創意產業園、總部大廈、5A寫字樓、MINIMALL、商業街區、租賃式住宅、公共綠地等,儼然成為片區文化核心驅動引擎。




打造低碳綠色城
未來城市需要打造“資源節約,環境優美”的可持續路線,面對工業遺址再造,盡可能利用現有建筑資源,而不是盲目地拆除重建,將極大緩解城市資源的壓力。
首先,減少大量建筑垃圾對城市環境的污染,避免在施工建設中給城市交通、資源帶來的壓力;其次,結合當前商業發展模式的需求,比如場景化營造與經營模式的結合,既能滿足物業利舊,低碳環保,又能成為場景中獨有的亮點,為差異化競爭和拉動客流創造機會。
意大利建筑大師阿爾多·羅西 (Aldo Rossi)所著《城市建筑》中指出:在城市發展期間,“并不是所有的城市元素都能夠永久地遺留下來,其中某些殘存的城市元素已經面目全非,不復往日光景”。在尊重和保護的原則下,越來越多落寞的工業遺址將被重新喚醒,成為傳承城市工業記憶的重要載體,相信它們過去曾“閃亮登場”,未來也能“涅槃重生”。
注:文章部分內容整編自相關學術刊物